道真自治县河西村:食用菌撑起群众“致富伞”
道真自治县河西村:食用菌撑起群众“致富伞”
道真自治县河西村:食用菌撑起群众“致富伞”采收、分拣、入库……夏至时节(shíjié),在道真自治县旧(jiù)城镇河西村的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着采收香菇。
“每斤(měijīn)鲜香菇在市场上能卖到3至8元不等的(de)售价,种植户一年能增收6至8万元。”河西村党总支部(dǎngzǒngzhībù)书记何晓烈开心地说,村民人均年收入较发展食用菌前提升了30%以上。
“河西村土地肥沃、气候温润,在(zài)发展食用菌产业之前(zhīqián),我们主要依靠种植传统(chuántǒng)农作物,曾在卷心菜、花椒等农产品种植上屡遭挫折。”何晓烈坦言。
道真自(zì)治县是茅台集团的帮扶点,自2015年帮扶以来,茅台集团围绕道真自治县“菜县菇乡”农业产业定位,推行“一村一主导产业”战略。“如何(rúhé)借助茅台集团帮扶道真自治县契机,充分利用(chōngfènlìyòng)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,帮助群众增收致富?”这问题困扰(kùnrǎo)河西村所有人。
“让食用菌成为河西村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!”2021年5月,茅台(máotái)集团派驻道真(zhēn)自治县河西村第一书刘同旺上任后建议。
村领导班子(lǐngdǎobānzi)讨论后一致同意,通过“党支部+村级集体(jítǐ)股份合作社(hézuòshè)+农户”模式,将分散的群众凝聚成发展合力,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,确立以食用菌产业园为核心、菜油(càiyóu)加工坊为特色、高粱菜籽种植为补充的产业布局。
说干就干,在村党支部的(de)积极争取下,河西村顺利得到了到茅台集团(jítuán)的支持。“产业看似平稳开局,却危机四伏。”刘同旺说。
由于食用菌大棚修建位置必须交通(jiāotōng)便利,地势平整,水源充足,同时也要方便雇佣劳动力进行管护。而河西村土地多为坡地且交通受限,大棚选址成了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(de)第一道“拦路虎”。
“考虑到邻村旧城社区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交通便利,我们村党支部充分发挥‘红色引擎’作用(zuòyòng),积极和旧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接,最终(zuìzhōng)确定(quèdìng)将食用菌园区(yuánqū)修建在旧城镇旧城社区龟塘坝组。”何晓烈介绍。
产业发展的路上,每一步(yībù)都充满挑战(tiǎozhàn)。刘同旺感慨:“选址刚解决,初期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种植技术掌握不(bù)熟练,不听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指导,导致产量不高;菇农(gūnóng)初期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,存在贷款难、放款慢的问题等接踵而来。”
“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没有(méiyǒu)退缩。”何晓烈告诉记者,一方面,组织技术人员加大指导力度,增加培训(péixùn)频次,建立“老带新”“一对一”帮扶培训机制;另一方面,与银行协调,尽量简化贷款流程。并做好园区维修管理(guǎnlǐ)等服务,增强了菇农种植积极性,实现(shíxiàn)了产业园区不断向(xiàng)好发展。
图为刘同旺在查看食用菌长势情况(qíngkuàng)。
目前,河西村共有大棚(dàpéng)109个(gè),其中87个为合作社修建,22个为村民自建棚。2024年食用菌产量达110万斤,产值510万元,带动19000余人次就业,发放务工工资200万余元(wànyúyuán),为村集体经济增收(zēngshōu)34万余元。
近日,走进龟(guī)塘坝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大棚,一个个(yígègè)菌棒整齐排列在铁架上(shàng),一朵朵香菇争相探出“小脑袋”,散发出一阵清香,河西村村民孟光念正忙着将菌棒上长势最好、大小正合适的香菇采下来。
“以前家里就几亩薄田,种点粮食刚够吃,一年到头挣不了(le)几个钱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现在好了,种植了食用菌,收入比以前翻(fān)了好几倍,还买了小汽车(xiǎoqìchē)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!”孟光念说。
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基础,只有产业兴旺,才能促进老百姓(lǎobǎixìng)持续稳定就业增收。”刘同旺(liútóngwàng)说,产业的(de)(de)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,在食用菌大棚工作,每月有2000至(zhì)4000元的稳定收入,食用菌产业不仅成为河西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更成为群众的“致富伞”。
种植户何生敏前些年外出(wàichū)务工,工资低还经常拿不到工钱,折腾了几番(jǐfān)没有闯出一个像样的名堂,回到家乡(jiāxiāng)后,到食用菌园区上班,如今成为种植能手。
“香菇菌棒(jūnbàng)培养的最佳(zuìjiā)条件(tiáojiàn)是温度22~24℃、湿度60%~65%、通风良好、弱光或黑暗培养。”何生敏说起食用菌种植头头是道,现在我(wǒ)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既能照顾老人孩子,每月还有稳定收入,日子越过越踏实。
尝到甜头的还有(háiyǒu)种植户杜晓霞,“以前觉得穷(qióng)是命,现在村里有了(le)产业,只要肯干,就能致富。我(wǒ)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食用菌,明年打算再扩大规模!”杜晓霞告诉记者,如今的河西村,不但甩掉了“穷帽子”,更甩掉了“穷志气(zhìqì)”,村里的广场舞队、合作社、电商站越来越多,大伙儿见面不再唉声叹气,张口就是“今年打算咋致富”。
贵州日报天眼(tiānyǎn)新闻记者 张良胜
采收、分拣、入库……夏至时节(shíjié),在道真自治县旧(jiù)城镇河西村的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着采收香菇。
“每斤(měijīn)鲜香菇在市场上能卖到3至8元不等的(de)售价,种植户一年能增收6至8万元。”河西村党总支部(dǎngzǒngzhībù)书记何晓烈开心地说,村民人均年收入较发展食用菌前提升了30%以上。
“河西村土地肥沃、气候温润,在(zài)发展食用菌产业之前(zhīqián),我们主要依靠种植传统(chuántǒng)农作物,曾在卷心菜、花椒等农产品种植上屡遭挫折。”何晓烈坦言。
道真自(zì)治县是茅台集团的帮扶点,自2015年帮扶以来,茅台集团围绕道真自治县“菜县菇乡”农业产业定位,推行“一村一主导产业”战略。“如何(rúhé)借助茅台集团帮扶道真自治县契机,充分利用(chōngfènlìyòng)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,帮助群众增收致富?”这问题困扰(kùnrǎo)河西村所有人。
“让食用菌成为河西村发展致富的支柱产业!”2021年5月,茅台(máotái)集团派驻道真(zhēn)自治县河西村第一书刘同旺上任后建议。
村领导班子(lǐngdǎobānzi)讨论后一致同意,通过“党支部+村级集体(jítǐ)股份合作社(hézuòshè)+农户”模式,将分散的群众凝聚成发展合力,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,确立以食用菌产业园为核心、菜油(càiyóu)加工坊为特色、高粱菜籽种植为补充的产业布局。
说干就干,在村党支部的(de)积极争取下,河西村顺利得到了到茅台集团(jítuán)的支持。“产业看似平稳开局,却危机四伏。”刘同旺说。
由于食用菌大棚修建位置必须交通(jiāotōng)便利,地势平整,水源充足,同时也要方便雇佣劳动力进行管护。而河西村土地多为坡地且交通受限,大棚选址成了产业(chǎnyè)发展的(de)第一道“拦路虎”。
“考虑到邻村旧城社区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交通便利,我们村党支部充分发挥‘红色引擎’作用(zuòyòng),积极和旧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接,最终(zuìzhōng)确定(quèdìng)将食用菌园区(yuánqū)修建在旧城镇旧城社区龟塘坝组。”何晓烈介绍。
产业发展的路上,每一步(yībù)都充满挑战(tiǎozhàn)。刘同旺感慨:“选址刚解决,初期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种植技术掌握不(bù)熟练,不听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指导,导致产量不高;菇农(gūnóng)初期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大,存在贷款难、放款慢的问题等接踵而来。”
“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没有(méiyǒu)退缩。”何晓烈告诉记者,一方面,组织技术人员加大指导力度,增加培训(péixùn)频次,建立“老带新”“一对一”帮扶培训机制;另一方面,与银行协调,尽量简化贷款流程。并做好园区维修管理(guǎnlǐ)等服务,增强了菇农种植积极性,实现(shíxiàn)了产业园区不断向(xiàng)好发展。
图为刘同旺在查看食用菌长势情况(qíngkuàng)。
目前,河西村共有大棚(dàpéng)109个(gè),其中87个为合作社修建,22个为村民自建棚。2024年食用菌产量达110万斤,产值510万元,带动19000余人次就业,发放务工工资200万余元(wànyúyuán),为村集体经济增收(zēngshōu)34万余元。
近日,走进龟(guī)塘坝食用菌种植园区的大棚,一个个(yígègè)菌棒整齐排列在铁架上(shàng),一朵朵香菇争相探出“小脑袋”,散发出一阵清香,河西村村民孟光念正忙着将菌棒上长势最好、大小正合适的香菇采下来。
“以前家里就几亩薄田,种点粮食刚够吃,一年到头挣不了(le)几个钱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现在好了,种植了食用菌,收入比以前翻(fān)了好几倍,还买了小汽车(xiǎoqìchē)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!”孟光念说。
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是基础,只有产业兴旺,才能促进老百姓(lǎobǎixìng)持续稳定就业增收。”刘同旺(liútóngwàng)说,产业的(de)(de)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,在食用菌大棚工作,每月有2000至(zhì)4000元的稳定收入,食用菌产业不仅成为河西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更成为群众的“致富伞”。
种植户何生敏前些年外出(wàichū)务工,工资低还经常拿不到工钱,折腾了几番(jǐfān)没有闯出一个像样的名堂,回到家乡(jiāxiāng)后,到食用菌园区上班,如今成为种植能手。
“香菇菌棒(jūnbàng)培养的最佳(zuìjiā)条件(tiáojiàn)是温度22~24℃、湿度60%~65%、通风良好、弱光或黑暗培养。”何生敏说起食用菌种植头头是道,现在我(wǒ)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既能照顾老人孩子,每月还有稳定收入,日子越过越踏实。
尝到甜头的还有(háiyǒu)种植户杜晓霞,“以前觉得穷(qióng)是命,现在村里有了(le)产业,只要肯干,就能致富。我(wǒ)承包了3个大棚种植食用菌,明年打算再扩大规模!”杜晓霞告诉记者,如今的河西村,不但甩掉了“穷帽子”,更甩掉了“穷志气(zhìqì)”,村里的广场舞队、合作社、电商站越来越多,大伙儿见面不再唉声叹气,张口就是“今年打算咋致富”。
贵州日报天眼(tiānyǎn)新闻记者 张良胜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