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走基层丨探访大垸镇和丰村土地“三统一分”运营机制
记者走基层丨探访大垸镇和丰村土地“三统一分”运营机制
记者走基层丨探访大垸镇和丰村土地“三统一分”运营机制仲夏时节(shíjié),在石首大垸镇和丰村的宏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内,银白色大棚整齐排列,棚内(péngnèi)绿藤如浪,一个个圆润(yuánrùn)饱满的西瓜隐匿其间,社员们俯身摘瓜,动作娴熟利落。货车(huòchē)旁,绿油油的西瓜堆成小山,车厢满载清甜,即将驶向武汉、长沙等城市的定点超市。
“头茬瓜每斤2.8元的(de)订单价,预计今年会有不错的效益。”合作社负责人李祥算着丰收(fēngshōu)账,脸上笑意盈盈。
宏丰(hóngfēng)合作社是和丰村创新土地运营机制,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一次成功尝试。这个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落,如今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,释放出(chū)规模效应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、村民富(fù)的乡村振兴新路。
早在2021年,和丰村便规划(guīhuà)全村发展,由村集体主导流转(liúzhuǎn)土地,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瓜蔬产业。“我们(wǒmen)村耕地分散,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吴必球说(shuō),“集中土地资源将大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,是打造规模化瓜蔬产业的第一步,更是关键措施。”
起初,和丰村(cūn)引导村民流转了(le)(le)1500亩土地,引入市场主体进行瓜蔬规模化种植,并成立宏丰合作社,采取“三统一分”策略:统一流转土地、统一建设基础设施、统一提供农资技术服务,再将部分大棚分包给本村农户经营。农户每年(nián)可获(huò)土地租金,优先承包大棚,每个大棚年增收达5000元,同时(tóngshí)还能在(zài)合作社务工。“以前自己(zìjǐ)种地,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,现在在合作社打工,收入翻了几番!”60多岁的孙海平夫妇在合作社打零工,每人日薪120元,年务工天数超200天。
随着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稳步(wěnbù)推进,农户通过大棚(dàpéng)承包与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,土地流转获得广泛支持。目前(mùqián),和丰村通过土地集约化整合,已(yǐ)实现全村99%以上耕地集中连片经营。土地连片成势,形成规模化发展新格局,产业效益持续增长(chíxùzēngzhǎng),5家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,构建起产供销一体产业链,直接带动6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年(nián)增收超2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80万元。
产业旺了,配套也跟着升级。和丰村先后争取(zhēngqǔ)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平整土地,并建成标准大棚412个,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滴灌系统、病虫害绿色防控(fángkòng)体系等现代化农业(nóngyè)设施。同时,投资150万元修通了3.3公里长(zhǎng)的产业路。长荣合作社(hézuòshè)承包了千亩土地种植西兰花,去年12月首批蔬菜上市时,村里新修的路赶在蔬菜上市前修通了,车直接开到田头。
现在,和丰村又(yòu)开始谋划新动作——建2000平方冷库。“延长保鲜期、减少损耗,错峰销售还能(néng)多赚钱!”吴必球盘算着,要让土地(tǔdì)产生更大经济效益。
目前,和丰村已经形成“瓜瓜菜”与“虾稻”两大支柱产业(chǎnyè),点燃了(le)乡村振兴发展“引擎”。如今的村庄,瓜蔬大棚连绵成片,稻虾共作水田波光粼粼,产业路贯通(guàntōng)田间,村民们在家门口就(jiù)业增收,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。(记者 张红芳)

仲夏时节(shíjié),在石首大垸镇和丰村的宏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内,银白色大棚整齐排列,棚内(péngnèi)绿藤如浪,一个个圆润(yuánrùn)饱满的西瓜隐匿其间,社员们俯身摘瓜,动作娴熟利落。货车(huòchē)旁,绿油油的西瓜堆成小山,车厢满载清甜,即将驶向武汉、长沙等城市的定点超市。
“头茬瓜每斤2.8元的(de)订单价,预计今年会有不错的效益。”合作社负责人李祥算着丰收(fēngshōu)账,脸上笑意盈盈。

宏丰(hóngfēng)合作社是和丰村创新土地运营机制,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一次成功尝试。这个曾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落,如今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,释放出(chū)规模效应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、村民富(fù)的乡村振兴新路。

早在2021年,和丰村便规划(guīhuà)全村发展,由村集体主导流转(liúzhuǎn)土地,规模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瓜蔬产业。“我们(wǒmen)村耕地分散,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低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吴必球说(shuō),“集中土地资源将大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,是打造规模化瓜蔬产业的第一步,更是关键措施。”
起初,和丰村(cūn)引导村民流转了(le)(le)1500亩土地,引入市场主体进行瓜蔬规模化种植,并成立宏丰合作社,采取“三统一分”策略:统一流转土地、统一建设基础设施、统一提供农资技术服务,再将部分大棚分包给本村农户经营。农户每年(nián)可获(huò)土地租金,优先承包大棚,每个大棚年增收达5000元,同时(tóngshí)还能在(zài)合作社务工。“以前自己(zìjǐ)种地,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,现在在合作社打工,收入翻了几番!”60多岁的孙海平夫妇在合作社打零工,每人日薪120元,年务工天数超200天。

随着瓜蔬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稳步(wěnbù)推进,农户通过大棚(dàpéng)承包与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,土地流转获得广泛支持。目前(mùqián),和丰村通过土地集约化整合,已(yǐ)实现全村99%以上耕地集中连片经营。土地连片成势,形成规模化发展新格局,产业效益持续增长(chíxùzēngzhǎng),5家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,构建起产供销一体产业链,直接带动6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年(nián)增收超2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80万元。
产业旺了,配套也跟着升级。和丰村先后争取(zhēngqǔ)到高标准农田项目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平整土地,并建成标准大棚412个,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滴灌系统、病虫害绿色防控(fángkòng)体系等现代化农业(nóngyè)设施。同时,投资150万元修通了3.3公里长(zhǎng)的产业路。长荣合作社(hézuòshè)承包了千亩土地种植西兰花,去年12月首批蔬菜上市时,村里新修的路赶在蔬菜上市前修通了,车直接开到田头。

现在,和丰村又(yòu)开始谋划新动作——建2000平方冷库。“延长保鲜期、减少损耗,错峰销售还能(néng)多赚钱!”吴必球盘算着,要让土地(tǔdì)产生更大经济效益。
目前,和丰村已经形成“瓜瓜菜”与“虾稻”两大支柱产业(chǎnyè),点燃了(le)乡村振兴发展“引擎”。如今的村庄,瓜蔬大棚连绵成片,稻虾共作水田波光粼粼,产业路贯通(guàntōng)田间,村民们在家门口就(jiù)业增收,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。(记者 张红芳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